院校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 学生人数: 3万~4万人
- 院士人数: 33人
- 硕士点个数: 148个
- 博士点个数: 82个
院校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87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开放式、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校合并使哈工大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学校设有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21个院(系),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学校设有73个本科专业,147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18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并于1999年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目前,哈工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1万余人。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434公顷,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2人(含双院士2人),有“长江学者”20人,有博士生导师621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8.57亿元,2005年科研经费总额10.7亿元,2006年科研经费总额11.13亿元,连续三年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哈工大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
现在哈工大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50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李长春、王兆国、宋健、叶选平、邹家华等;也有共和国将军李继耐、胡世祥、李元正等;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百余位大学校长和70多位两院院士在哈工大学习和工作过。也正由此,哈工大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放飞着理想和希望。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今哈工大人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抒写着新的壮丽诗篇。
哈工大与中国航天
自建校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发展需要,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不断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中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芯片、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第一个会踢足球的双足机器人……这许多个“第一”,见证着哈工大人创造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而在中国航天领域,哈工大更是成绩斐然。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再到举世瞩目的“探月工程”,哈工大人在中国航天史册上书写着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曾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继耐,“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副总指挥胡世祥和马兴瑞,“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舟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试验大队队长许达哲……都是哈工大的杰出校友。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人攻破了多项技术难关:世界第三大地面真空容器KM6工程、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数管容错计算机、故障诊断系统、航天员座椅支撑系统、海上应急浮囊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太阳帆板分析和堵转研究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工大因此受到总装备部的表彰,学校及其科研团队和个人分别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惟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
在哈工大,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2004年4月1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哈工大正在致力于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行业主力军之一,并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翻译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2014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力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数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中心、飞行器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物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大学化学、电工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力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水质工程学、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集合论与图论、金属工艺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机械设计、传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AD/CAM技术基础、工程训练、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会计信息系统、物理光学、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系统、机械设计、污染控制微生物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物理光学、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路、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机械原理、工程训练、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集合论与图论、管理信息系统、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大学化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结构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
航天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仪器方向) |
理学院 |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硕连读培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硕连读培养)、物理学类(包含应用物理学、核物理)(本硕连读培养)、化学类(包含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 |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
法学院 | 法学 |
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英语、俄语(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培养)、俄语、日语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类(包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
哈尔滨工业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截至2015年8月31日,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
学校师资队伍中,现有两院院士35人(含共享院士18人),国家教学名师9人,“千人计划”入选者5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9人、讲座教授15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4人(其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8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国家教学名师:蔡惟铮、张少实、唐朔飞、游宏、王焕定、孙毅、邓宗全、吴建强、谈和平
姓名 | 院士类别 | 聘任类别 | 所在系部 |
---|---|---|---|
刘永坦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宋健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王光远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谢礼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黄文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李圭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梁维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傅恒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林尚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王仲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张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陈清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蔡鹤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梁骏吾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化工学院 |
沈世钊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杜善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曾广商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机电工程学院 |
余梦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何镜堂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建筑学院 |
张乃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王子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秦裕琨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欧进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土木工程学院 |
赵连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陈予恕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方滨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王国栋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王家骐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冯守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兼职 | 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
周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任南琪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栾恩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航天学院 |
高文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吕跃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兼职 | 理学院 |
韩杰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专职 | 航天学院 |
设岗学科名称 | 姓名 | 当选时间 |
---|---|---|
一、特聘教授(39人) | ||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 | 刘宏 | 1999 |
超精密与特种加工 | 程凯 | 1999 |
市政工程 | 马军 | 1999 |
物理化学 | 李泽生 | 1999 |
航天工程力学 | 王彪 | 2000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段广仁 | 2000 |
物理电子学 | 吕志伟 | 2000 |
航天材料学 | B.B 阿布拉依莫夫 | 2001 |
环境工程 | 任南琪 | 2001 |
飞行器设计 | 曹喜滨 | 2004 |
材料学 | 赫晓东 | 2005 |
工程力学 | 吴林志 | 2006 |
材料加工工程 | 苑世剑 | 2006 |
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 | 孙立宁 | 2006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孙克宁 | 2006 |
结构工程 | 李惠 | 2006 |
工程力学 | 冷劲松 | 2007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姚郁 | 2007 |
工程热物理 | 刘林华 | 2007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李一军 | 2007 |
应用化学 | 黄玉东 | 2008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梁迎春 | 2008 |
动力机械工程 | 于达仁 | 2008 |
材料 | 贾德昌 | 2009 |
高超声速热防护技术 | 孟松鹤 | 2009 |
结构工程 | 郑文忠 | 2009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高会军 | 2011 |
环境工程 | 王爱杰 | 2011 |
材料学 | 甄良 | 2011 |
机械电子工程 | 赵杰 | 2012 |
电气工程 | 李立毅 | 2012 |
力学 | 张幸红 | 2012 |
材料加工工程 | 苏彦庆 | 2013、2014 |
材料加工工程 | 单德彬 | 2013、2014 |
应用化学 | 杨春晖 | 2013、2014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谭忆秋 | 2013、2014 |
电机与电器 | 郑萍 | 2013、2014 |
环境工程 | 田禹 | 2015 |
飞行器设计 | 朱嘉琦 | 2015 |
二、讲座教授(15人) |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周克敏 | 2004 |
多功能材料物理与应用 | 曹文武 | 2005 |
机械电子工程 | 李泽湘 | 2005 |
环境工程 | 李笃中 | 2006 |
建筑科学 | 康健 | 2006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樊文飞 | 2007 |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 | 刘国平 | 2007 |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 I.E. Magnin | 2007 |
超精密加工及微纳制造技术 | Mark Jackson | 2008 |
化学 | N.A.Kotov | 2008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朱伟东 | 2008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托尼·威尔森 | 2009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祝效国 | 2013、2014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施阳 | 2015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Alexander Hartmaier | 2015 |
三、青年学者(4人)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黄志伟 | 2015 |
材料加工工程 | 张丽霞 | 2015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张立宪 | 2015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翟长海 | 2015 |